退出长者模式
创新,让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
发布日期:2015-12-14  来源:常州日报
  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深化,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都正在发生较大的调整,我们欣喜地看到,常州正按照中央指出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调整,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之中。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大逻辑,新常态指的是多重因素变化的综合优化过程,它指向两个目标:一是从经济发展方式上,我们要真正实现中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提高、生态效益改善,可持续增长的良性生产方式;二是体制定型,形成一个更加成熟和更加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新常态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稳态,从供应看,要素供给效率下降、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潜在增长率下移这些问题依然严峻。
  新常态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特征正在发展壮大,另一些特征正在弱化改变或者消失。常州的做法正是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产业结构、产业动能向双“中高”迈进,走出一条增长与转型良性互动、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人与城市和谐相生的转型路径。这正是引领新常态的行动维度。
  关于投资维度。在新常态下,稳增长依然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动力依然来自投资。从常州产城融合的实践来看,投资更多地投向消费和生态建设,投向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的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包括文化、教育、健康等,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节能环保产业、生态修复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
  第二,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通过全面创新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源,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新常态时期,我们已经不可能依靠要素规模驱动来支撑未来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要素质量,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技术进步,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优秀企业、优质产品集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壮大新动能,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尤其要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让创新成果产业化,让创新与创业水乳交融,科技与产业比翼齐飞。所有的经济活动要靠劳动、资本、技术进步三要素来推动。我注意到,石墨烯、智能装备、机器人、文化创意等产业在常州之所以呈现蓬勃生长的态势,就在于常州“举重若轻”,没有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党委、政府主要去做什么呢?着力三点,一、创造并维护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二、在创新的公共产品领域,发挥主导、引导、关键作用,汇聚政府、企业、资源、机制、环境等多种创新力量,做好创新服务、营造创新生态,做公共平台,做产业研究院,让大家共同使用,让新兴增长点在这个产业苗圃里破壳而出,迎风而长;三、像投行那样行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效融合,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也是改革政府行为的一个着力点。
  第三,产城融合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市民安居乐业、践行包容性增长。在过去相当长时间中,由于过度追求速度并高度依赖投资,造成了资本所有者在经济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使得利润占国民收入中比重过高,而与此对应的就是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占比过低以及劳动者社会流动性不足。这就导致了我们国民收入分配的差别,久而久之造成了社会不公平。这种格局如果长期持续,会强化两极分化,使得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固化。常州通过民本的制度设计,在保障起点公平、均衡发展、切实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等方面下功夫,成为全省、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差距较小的地区,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新常态,新方向。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并观察改革的进展。以城市为单元进行产城融合的改革探索,正在稳步、坚定地展开。这是一幅壮丽的转型画卷。 (作者: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兼金融研究所所长)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电话:0519-8568150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