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他为中国首套航天服编织生命系统——访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宋耀祖教授
发布日期:2014-01-22
  北风簌簌扑来,满脸生疼。好在有阳光把地上的落叶映成一地金黄,给这个寒潮初袭的冬日上午平添了些许暖意。
  与宋耀祖教授约定的时间快到了。远远看见有骑单车的身影轻快穿梭而至,以为是清华园的年轻学子。到得身旁才发现,身手敏捷的骑手正是年近七旬的宋先生。
  眼前这位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曾为“神七”载人航天工程作出过重要贡献,却朴素得和你日常所见的普通老人并无二致。
  满地的树叶被踩得沙沙作响,耳旁是老人亲切的乡音。
  家乡的养分滋养了我一辈子
  宋耀祖1946年出生在常州怀德桥边的一个教育世家。这个家族,和近代常州教育史密不可分。
  他的祖父宋维周,废除科举之后成为东吴高等师范第一届毕业生。在省常中做见习老师时,曾辅导过瞿秋白。后来转行从事实业,一直以赢利所得办学,是西直街小学、西郊中学(现五中)、芳菲中学(现田家炳中学)和第六初中(现北郊中学)等好几所学校的校董。
  在宋耀祖记忆中,祖父痴迷于办学的执着精神,和行乞办学的武训有着惊人相似,“为了办教育,他不惜卖掉家里的地,甚至把预留给女儿的嫁妆都拿出去。”
  外公张元白,是我国第一本《平面几何》教本的编著者。常州沦陷后,张元白和几位教育界同僚在郊外创办了青云中学。史学大师吕思勉应张元白之邀到该校任教,在吕先生评价中,这   “乡间的学校,宗旨尚属纯正”。外婆谭静华,是史良青少年时代的闺蜜,曾长期担任常州第一所让贫苦家庭孩子免费入学的“安邦小学”校长。
  父亲从复旦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外地工作,宋耀祖一直和爷爷共同生活。“前后北岸有许多牌坊,爷爷拉着我一个个历数牌坊后的常州前贤往事。”祖父的教诲在宋耀祖心中存念了一辈子:“不管到什么时候,对知识的追求不能满足,对生活的状况要知足。”那时的西直街小学就在宋家后门口,宋耀祖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小学生涯,还获得过常州少年体操冠军。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宋耀祖感念家乡给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夯实了最初的基础”,无论是初中在常州二中,还是高中阶段在省常中,都“有幸遇到了一群有本事的老师”。
  而彼时常州的教育公共服务,在宋耀祖看来,是“全中国最棒的”。
  南大街的新华书店,成为他预习功课的第二课堂。他总是抢在老师教学之前,去书店翻阅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把即将要学的内容先“啃”一遍。“每次去,书店的营业员不仅没撵我走,甚至找张小马扎来让我定心学习。”而人民公园的图书室,大大拓宽了他的知识面。文化宫的阅览室,是他安静自修的好去处……每次回常州,这些故地他是必去重温一下的,他说:“家乡给予我最初的养分,滋养了我一辈子。”
  1965年,宋耀祖考取清华大学。
  研究成果仍在欧洲被广泛使用
  原以为跨进清华园就若进入了“象牙塔”,可以安心启程自己的学术人生之路了。谁知刚入清华8个月,“文革”就爆发了。
  1969年,宋耀祖来到了清华在四川绵阳的分校,此后10年一直在这里做老师。虽然政治运动接连不断,但他一直没放弃过学习。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考后,宋耀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首批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是“激光光谱”学。读完硕士后的1982年,宋耀祖被分到了中科院,组织上让他带一批人完成一项科研任务。
  任务完成后,宋耀祖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留在中科院工作,要么就留校、读博。他选择了留在清华考博,1985年考取了过增元院士的博士生。
  过先生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的泰斗级人物,“文革”前蒋南翔主政清华时,曾组建过一支“科学登山队”,108位骨干教师被视作清华冲向世界学术巅峰的“一百单八将”,过增元就是其中的关键“黑马”。
  1985年,过先生刚从欧洲交流归来,宋耀祖便成了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宋耀祖回忆说,过先生不仅是个优秀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宽厚的伯乐。跟着过先生,宋耀祖在感受其严谨治学精神的同时,“更为他的人品折服”。
  1992年,早已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的宋耀祖,作为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来到了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成为享誉世界的工程热物理学家曼夫内特?格鲁教授的助手。在德国5年,宋耀祖把目光瞄准了世界工程热物理学的学术最前沿。他潜心研究的“激光散斑技术”曾让西方学界眼睛为之一亮,这项新技术作为欧共体项目,至今仍在欧洲核安保领域被广泛使用。
  1997年,刚从德国回来的宋耀祖,被民主推选为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一干就是10多年。
  为中国首套航天服编织生命系统
  2005年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郑重推荐宋耀祖参加“神七”航天服专家组。
  聘任仪式上,陈炳德上将传达了党中央对“神七”舱外航天服研制工作的指示:“中国的航天员一定要穿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服出舱。”并向专家组讲了12个字:  敬仰你们,相信你们,拜托你们!
  “这让我感到责任重大,这毕竟是我国第一件出舱航天服,要完成中华民族太空行走的使命。”
  专家组要协助总师对出舱航天服的设计方案、关键部件从模样、初样、正样到航天员使用的正式产品进行评审、审核、鉴定、验收直至合格放行,并参与部分关键点的试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审核,直至能满足任务要求。
  宋耀祖担任了负责航天服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专家组组长。“在真空环境中出舱,航天服必须能为航天员提供合适的空气、温度、湿度,同时要尽量减少有害气体的影响,并为航天员的生命活动提供水。出舱航天服实际上是一个便携式的带有生命保障系统的航天飞行器。”宋耀祖从事的是热科学技术研究,在专家组中,他主要负责航天服液路和气路的评审与审核工作。液路主要会影响航天员在航天服里的舒适性,这需要对航天服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气路不仅要为航天员提供合适的空气,更要确保在任何故障状态下都能提供空气,以便航天员能安全返回飞船。过去宋耀祖曾在飞船中做过相关试验,但从没有在航天服中做过。飞船内的空间相对比较大,生命保障系统的设备也可以稍大一些;而出舱服内的空间及其重量非常有限,对生保系统的要求非常高。
  宋耀祖说,出舱航天服在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三个基本要求:第一,完成出舱任务;第二,总结可能发生的故障,提高可靠性,做出预案确保万无一失;第三,如果出现预案外故障,也要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这些都是必须要满足的底线。”宋耀祖告诉记者,“我们的出舱航天服是一个‘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范。在参考俄罗斯航天服的基础上,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元器件和装配技术。我们做了很多创新,很多部分是我国科研人员独立研发的。反映在出舱时间上最有代表性。”据统计,所有国家航天员的出舱活动都安排在升空72小时之后,但我们的航天员升空40多个小时后就出舱行走。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航天员训练好,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研制的航天服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能够使航天员很快适应太空环境。“在这方面,我们选择的某些工作参数和国外是不一样的。”
  宋耀祖觉得能够参与“神七”工程是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任何人提的建议一旦被采纳,都将成为国家的知识产权,个人不能再申请专利,但大家并没有异议,很多做技术支撑的工作人员都不会被全国人民所知。”
  从踌躇满志的懵懂学子,到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从学识渊博的科研专家,到声望显赫的著名学者,一步步走来,“科海无涯”是促他前进的动力,“勤勉踏实”是对他过往岁月最好的注解。
  
宋耀祖简介
  1946年出生于常州,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学系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到1997年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任访问学者、客座教授。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兼工程力学系副系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出舱航天服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全国能量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高级专家。 (据常州日报)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电话:0519-8568150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