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技创新“六大工程” >> 内容

“机器人医生” ——记“江苏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王直荣

发布日期:2023-06-28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王直荣在检测工业六轴机器人。

“王博士,我们的机器人又‘高烧不退’罢工了,你赶紧来帮我们看看。”一接到企业的电话,“王博士”就带上设备和团队,前去为机器人“把脉问诊”。

“我们按照国标给机器人进行‘体检’,找出‘病因’并开出‘药方’。可以说,我们就是机器人的‘医生’。”“王博士”叫王直荣,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日获评“江苏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从“小王”到“王博士”

王直荣出生于江苏盐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小时候,他看到父亲在老式的摇臂机床边操作,滚烫的铁皮屑在空中飞舞,父亲的工作服上都是机油,胳膊上还有星星点点烫伤的疤痕。“那时候我希望,依靠科技的进步,能让父亲的工作多点安全、少点辛苦。”

带着这个小小的心愿,高考填报志愿时,王直荣选择了常州大学计算机专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在导师的推荐下,进入常州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研究院工作。

当时,研究院正在组建机器人产业计量团队,面临着专业人才紧缺的困境。刚来不久的“小王”恰好提出了读博深造的想法,与研究院对人才的渴求不谋而合。

“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读计算机的,在机械电子的基础知识方面甚至不如本科生。”凭着一股子韧劲,王直荣实现了跨专业考博,带着机器人计量检测的课题来到了梦想中的浙江大学。5年的时间里,他经常常州、杭州两地跑,空余时间还常跑去本科生的教室上课,补足专业知识上的不足。

“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兴产业,我们如果停止学习,就必将被淘汰。”王直荣说。

做制定行业标准的人

近年来,我市加速打造产业链强、创新强、应用强的机器人产业,智能工业机器人新生态体系逐步形成,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之一。据统计,全市智能工业机器人及相关产业链市场规模超200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二。

随着企业加快聚集,产业配套亟需完善。

去年初,一家企业向研究院反映,他们生产的工业机器人运动轨迹不一,且官方缺乏对轨迹测量及精度校准的计量标准。王直荣告诉记者,要想攻克这个难题,最大的难点就是研究算法,他借助自己本科、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加上集体的智慧,最终成功申报了“工业机器人空间六维位轨迹测量及精度校准系统研发及应用”项目,解决了一大难题。

这件事启发了王直荣。他详细查阅发现,国标12642虽然规定了检测机器人性能的14个参数指标,但远远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国内工业机器人检测评估系统缺失、标准不健全,缺少关键参数的测量装备和方法。”王直荣说,“那我们就做制定标准的人。”

在王直荣的带领下,团队承担起“工业机器人整机性能测量及校准评估系统的研发”“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及优化系统的研发”等10余项机器人检测科研项目,参与了包括1项国际标准在内的4项标准制定。

筹建国家级“机器人医院”

2016年起,研究院启动组建机器人产业计量团队,筹建机器人检测实验室,学习机器人检测的相关标准和操作技能,由王直荣牵头负责。在他看来,这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

团队成员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对照标准对机器人进行检测,在检测的实践中再反复深入理解标准。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建成了国内第一家通过CMA资质认定和CNAS实验室认可的工业机器人测试实验室。

今年6月13日,被列入“532”发展战略重点项目的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正式落户常州,启动筹建。年仅32岁的王直荣任副主任,也是项目在市场监管总局评审会上代表常州的答辩人。

与传统的计量测试、产品检测不同,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针对产业提供服务,要聚焦产业发展中的需求、问题、短板,走在技术的前沿,而不是简单的产品符合性评价、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

目前,王直荣团队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测量参数进行了梳理,列出了75项重点参数,后期将对产业中“卡脖子”的、产业专用的计量测试技术进行攻关,形成国内产业自主可控的测量能力,推进国产智能工业机器人科技创新和质量提升。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联系电话:0519-8568150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您是第位游客

政府网站工作报表

纪检监察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