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内容

常州高新区奋力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

发布日期:2020-11-10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高铁新城加速崛起、对沪合作持续深入、全面对标苏州高新区、中瑞产业园提质升级……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巨大挑战,常州高新区抢抓沪宁产业创新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以常州高铁新城为核心,重点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区,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科创港、创意产业基地、碳纤维科创港为代表的双创载体示范区,以及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构成的高端引领、全域覆盖、特色鲜明的“1+3+x”创新创业新格局。

1992年成立的常州国家高新区,坚持把“高新”作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志,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最强劲的动能,在全国169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位列第24位。

把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全力以赴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北区委书记周斌说,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解决一批影响国家战略安全“卡脖子”关键技术,成为长三角区域国际化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创新集聚区成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一招”。

集聚人才高地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在科创领域,高端人才作为动力源泉,极为“抢手”。在上海生活工作10多年的孙海金,2019年落户常州高新区三晶孵化器,创办江苏未睐科技有限公司。之所以从上海来到常州高新区创业,孙海金看中的是常州市和高新区对创新支持的力度及政策优势。“充分发挥长三角不同城市的地缘优势,把研发和售后仓储放在常州。”在常州高新区,这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高科技企业越来越多,他们充分发挥常州市、高新区在产业链、创新链中的优势,积极布局长三角,集聚长三角的优势资源,实现裂变式发展。

找准定位,差异发展,才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扬长避短,优势更强。德国宝马格工程机械有限公司2002年在上海投资建厂,进入中国市场,随着规模扩张,该公司决定投资2亿元在常州高新区建设新厂区,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转移到江苏。总经理宋功成表示:“这里功能配套全,产业链半径在百公里左右,仅常州周边就有37家配套供应商。乔治费歇尔机床常州工厂生产的机床百分之百提供机器人接口,助力汽车行业客户产线‘智造’升级。”

产业一体化离不开人才一体化。为了给人才一体化发展“松绑”,常州高新区努力破除制度壁垒,率先探索实施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改革。结合产业发展定位,面向国内外科技前沿,以科创平台、龙头企业为基础广发“邀请函”,关键高端人才团队纷至沓来。3个顶尖人才团队加盟的江苏集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江苏天汇空间信息研究院、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正在建设中,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

优化构建“人才+产业+研发平台”布局,以高端平台建设深化沪上智力融合。立足常州高新区“两特三新一现代”产业特色,深入人才集聚一线地区,创新打造龙头企业离岸引才模式,围绕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常州高新区科技局成立新型研发机构招引建设专班,通过设立离岸孵化器、科技研发合作平台等方式,深化人才智力合作,以上海人才智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码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

一系列服务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举措行之有效,为常州高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省双创计划入选公示双创团队1个、双创人才9名。“龙城英才计划”第十三批创业人才项目共引进61个项目,较去年同期增幅超过1倍,其中新引进的中科元象等人才项目预计实现1000万元销售。“才聚高新,智汇新北。”常州高新区,成为集聚高端人才的新高地。

升级科创平台

加速扩容创新集聚新生态

一棵科技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离不开阳光、雨水、空气和土壤,需要构筑良好的生态系统。常州高新区,就是这样一块苗圃。

“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命题,做好创新培育,需要引导各类主体协同合作,尤其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帮扶作用,让创新创业企业在创新生态中汲取‘养料’。”常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新北区区长乔俊杰说。以平台为支撑,从源头来培育,常州高新区创新集聚区建设正在快马加鞭。

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方面,以高铁新城为主体申报的省级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已获公示,人工智能科创港正式开园,与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共建的常州人工智能与仿生机器人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向产业功能区集聚,实现创新链强链补链。去年,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将一项具备唯一性、稀缺性、高附加值的空间信息应用项目落户常州,今年10月,江苏天汇空间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现场签约27个产学研及产业化项目。

“引进一个大院大所,就能培育一个新兴产业。”常州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陆伟表示,仅安泰创明新能源材料研究院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就能为高新区带来8位院士、18位博士,每年至少20件新增专利。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是常州高新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在近期举办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创新高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等专家聚焦“碳”索应用建言献策,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所揭牌成立。在常州高新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拔节生长,中简科技发力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园、新创碳谷投资50亿启动建设,今年1至9月产值同比增长48.2%,利润同比增长97.5%,国家级产业高地成为江苏的国际名片。

走进宏发纵横的生产车间内,由玻璃、碳纤维等原材料制成的一根根丝线经过机器的巧妙编织,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领域。“像这样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我们每天可以生产600吨。”公司信息管理部部长范哲江说。

常州高新区积极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主导产业加速融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成功举办世界能源互联网论坛、5G场景融合应用主题论坛,全国第一家以“工业互联网”为主题核心的《常州高新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指数(2020)》正式发布。常州高新区与华为公司合作共建的华为云创新中心,在服务企业信息化提升、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两个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未来3年,中心目标是帮助超过1000家企业上云,并打造超过50家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光伏龙头企业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设立天合光能新能源物联网研发中心,将高端研发合作“送货上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推动本土产业优化升级。“天合光能的研发投入每年超过8亿元。”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高纪凡说,创新驱动一直是天合光能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10月31日,在2020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涵盖产业布局、空间、招商、人才等信息的常州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地图发布,精准匹配投资者、本地企业、科研人才、创业人才等不同需求。

于小处着手,创新“生态圈”持续释放发展“创动力”。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三结合”,目前全区建成孵化器37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2家)、加速器16家(省级3家)、众创空间26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2家),省众创社区2家,国家级和省级创业孵化链条各1家,累计孵化面积超270万平方米,创业载体乡镇、街道(园区)全覆盖,将致力于打造成为“双创”升级和高品质科创空间新样板。

创新服务模式

擦亮“高新事 高兴办”品牌

今年7月,常州高新区“高新事·高兴办”营商环境综合服务品牌发布。来自高新区各行各业的100位创业者成为其品牌代言人、常高新招商引资的义务宣传员。

“各地政策可以复制粘贴,关键看‘内功’。”科技型企业及其成长具有类生命性,变化贯穿始终,“每一步都很艰难。”回望当年,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十分感慨。“自2008年到常州高新区创业以来,高新区各级政府以‘等不得、慢不得’的高效务实作风,亲临现场、上门服务、解决问题,正是有了他们的‘懂得’‘舍得’和‘等得’,从人才引育、产业基金等多个方面进行支持,才有了中简的今天。”

近年来,常州高新区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抢抓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机遇,在全省率先推行“秒批”服务,在全市率先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告知承诺制试点。

除了真金白银,常州高新区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决心,也被区内企业真实感知。新冠肺炎疫情最吃紧阶段,为了让特斯拉车型配套项目产线早日复工,常州高新区多部门开展项目竣前联合办公,为项目投产争取了30多天的进度。2期项目通过快速经贸通道,为100多位外籍工程师办理来华签证;与时间赛跑,1个工作日内为常州亚什兰现代化学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亚什兰(常州)特种化学品有限公司办结相应变更登记。疫情防控期间,区内企业积极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独角兽企业联影科技常州基地的CT、低剂量X光机等批量医疗装备在雷神山、火神山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常州高新区成功跻身科技部科技抗疫“百城百园”行动园区。

从“苏科贷”“贷款保证保险”“高企贷”等为代表的科技金融产品,到“天使投资母基金”“科技人才母基金”,常州高新区不断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服务科技创业群体。截至目前,累计为科技企业融资达到10亿元以上。科技金融融合速度有效加快,“江苏省科技型融资路演服务中心常州分中心”成立后,“苏科贷”常规路演和高企贷、科技人才贷等专场融资路演活动成为常态,帮助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有效进行对接。

创新创业生态离不开高质量服务体系。目前,常州高新区已建立起高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对初创型科技企业,重点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科创空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提供应用场景;对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提供研发投入和科技金融支持,培育一批自主创新领军型企业。

三十而立再出发。历史机遇战略交织,重大利好政策释放,阶段使命目标清晰,新一轮区级科技创新组合政策正加速出台,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更多的任务已经细化实化具体化,常州高新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正在擘画。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联系电话:0519-85681500
您是第位游客

政府网站工作报表

纪检监察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