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重点新闻 >> 内容

五洋纺机:打造全国纺织行业首个智能工厂

发布日期:2018-06-29  来源:武进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王敏其,57岁,中共党员。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评江苏省百名诚信之星、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中国纺织大工匠。主持建设的五洋数字化工厂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上进行了报道。

事非经过不知难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尚有争议,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迅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光明前景。那时,三天两头可以从收音机里、报纸上听到看到相关的成功案例。一时间,民间热情被激发,创业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武进县委、县政府也紧扣中央和上级的政策,鼓励有能力、有技术、有胆识的人开办企业。由此,武进迎来了纺织业的蓬勃发展,湖塘“家家户户机杼声”,米字弄纺织市场每天人来人往,一派兴旺。这一切,让我心动不已。

1986年之前,我一直在武进第二玻纤厂上班,做过保安、电焊工、维修工、钳工。5年里,我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9块5毛。到了第6年,工资涨到每月34块5毛,但我还是毅然辞职了,成了全厂200多名工人中第一个下海创业的“勇士”。

那一年,我与父亲向信用社借了6400元,买了两台旧车床,租了湖塘陈家村3间屋的旧仓库,办起了加工纺织配件的工厂。与其说是工厂,不如说是作坊,2米高的厂房,十分简陋。父亲负责在外跑销售,我负责生产管理,忙采购、上机床、跑业务,事无巨细,无一不做。

功夫不负苦心人。1989年,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我们终于搬离了那3间旧仓库,在湖塘镇交通服务公司新租了15间厂房,扩大了生产规模,壮大了员工队伍。1993年,工厂又在淹城附近征地,建了30多间厂房,创下了属于“五洋”的第一笔固定资产。

工友们总说我有胆量、有魄力,但其实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不甘于现状,想要更好的生活。

危机感就是要比别人想得更远

我是土生土长的湖塘人,亲眼见证了湖塘纺织业的兴与衰。上世纪90年代,湖塘镇中小纺织企业众多,但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且大部分是加工生产,纺织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不断下降,管理稍不到位,就可能出现亏损,小企业倒闭稀松平常。

虽然我做的是纺织机械,但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台日本进口的渔网经编机卖到数百万元,便心想:既然我做得了零配件,为什么不尝试做更高端、更有发展前景的整机?

说干就干。得知舟山一家企业进口了一台渔网经编机,我立即赶去实地考察,还跑了好几个展会。回来后,我组建了一个研发团队,从设计到制作零件、装配调试,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不停地试,不停地做,不停地改。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干了3年,我们成功了。

1993年,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渔网经编机正式问世,经过下游客户的验证,与进口设备生产的产品并无差别,而售价仅十几万元。我记得,第一台渔网机卖给了山东一家企业,机器正式交付前我亲自去做的调试,为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顺利运转,我甚至睡在对方工厂的车间里,听着机器的轰鸣声,觉得它比世界上任何一首乐曲都动听。

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提着现金来厂里排队订货的人络绎不绝,一下就卖出了100多台。这是我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第一桶金!于是,我们扩大生产规模,正式注册“五洋”商标。

为了拓展发展空间,我决定乘势而上,带领技术团队专业研发经编机技术。1994年首台网眼袋经编机下线,此后,新技术不断应用,新产品不断开发和推广,我和我的团队开创了国内民营企业制造经编机的先河。

有人曾问我,为何取名为“五洋”?毛主席有句诗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五洋”二字表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生产出优质的经编机,不仅满足全国纺织行业的需要,更要把产品推向全世界,使中国民族工业扬眉吐气。

创新力是企业的无价之宝

2006年,东华大学的陈南梁教授拿来一块一元硬币大小的布,问我能不能做。这是一块玻璃纤维布,当时国内没有能够生产这种布的设备。玻璃纤维缺乏柔韧性,一折就断,要想用机器来编织它,是技术攻克的最难点。我告诉教授,我愿意试一试。

这一试就是6年,投入的研发费难以计数,只记得,为了一个电子贾卡针及控制,我们投入了800多万元,其中500多万元的试验品都成了废料。

十年磨一剑。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我们用6年时间研发的GE299半钢性玻璃纤维网格经编机,成功应用于制作“天宫一号”太阳能充电帆板上的关键性材料。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由我们生产出的“半钢性玻璃纤维网格基布”,再次应用到了“天宫二号”的“心脏”上。我们生产出的高密度高品质经编织物,可有效帮助电池帆板减轻重量,让飞行器整体更加轻盈,电池帆板还能透过网格进行发电,发电量比以前提高15%。

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谈何容易,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研发6年、投入数百万元,最终仅以30多万元的价格卖出一台机器,从经济效益上讲肯定是“不值当”的,但我从中获得了宝贵的技术,锻炼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研发队伍,这对企业来说,可是无价之宝啊!

回首“五洋”的发展史,一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厂房的变迁史,从村办加工作坊到现代化规模企业;更重要的一条,便是科技创新,从第一台渔网经编机开始,我就将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主线,逐渐形成了以单针床、双针床、花边机三大系列为主的产品体系,多项技术创新一再打破业内垄断。

目前,“五洋”已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国际专利3件、发明等专利130余件,填补国内技术空白6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12个;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5项。

建数字工厂对标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提出智能制造,在经编领域,立体成型编织设备率先迈出了智能制造的步伐。

2008年,我前往英国伯明翰参加欧洲纺机展会,当看到德国人的纺机设备时,我沉思了:国产装备需要多少年才能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准?我又能做些什么?

而后,我先后跑了9个国家,得出的结论是:智能化生产一定是未来的方向,我要建数字化工厂。

早在2006年,我们就开始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实现了经编装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2011年,我们把握产业政策,拿下了国家“十二五”首批智能专项——“高效织造智能化经编生产线”项目,利用自主研发的智能经编设备,将服装制作的3D打印、一体成型,一幅多款变成了现实,开辟了服装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定制的智能生产时代。同时,依托“互联网+智能制造”开发了针织生产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并为客户提供远程服务,通过网络实时掌握订单生产和交货进度。

五洋纺机成为全国纺织行业内首个数字工厂,占地规模扩大到近2万平方米。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用“技术红利”代替了“人口红利”:至少节省50%的人工,提高5倍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成品率达到99%以上,产品性能足以和国际巨头同台竞技,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全球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通过两化融合,我们成功开发了数控多梳经编机、高速单针床经编机、全成形智能服装经编机等产品,产品已遍布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并远销加拿大、欧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垄断了印度、埃及两地的经编机销售。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我们还在越南建厂,生产毯类织物。

与纺机打了30多年交道,我希望,未来的纺织业能由“中国智造”来书写。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联系电话:0519-85681500
您是第位游客

政府网站工作报表

纪检监察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